博库书城上海旗舰店 5
购物车0
首页 >  图书/音像 >  教育 >  教材 >  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第2版电子信息类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

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第2版电子信息类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

商品号
97414101
非常抱歉,该商品已下架,您可以先看看下面的商品哦!

或者你也可以:

1. 联系商家找宝贝。

2. 在顶部搜索框重新输入关键词搜索。

3. 为你推荐更多你可能喜欢的商品,将在15秒后自动跳转。

商家信息

店铺总评分:5

  • 描述相符:5
  • 服务态度:5
  • 发货速度:4.9
浏览店铺 收藏店铺

我的足迹


    • 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第2版电子信息类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赵家升//杨显清//杨德强
      出版日期:2012-01-01
      版次:1
      印次:1
      开本:4
      内容提要: 《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第2版)》从电磁兼容基本概念入手,由“电磁干扰三要素”中的“干扰源”和“传播途径”展开,介绍干扰源的特点及性质,分析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阐述抑制电磁干扰的“三大技术”(接地、屏蔽和滤波)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介绍电磁兼容预测分析数学模型、预测方法,介绍电磁兼容性测试设备与场地、测试内容与方法。使读者对电磁兼容的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日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电磁兼容问题打好坚实的基础。 《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第2版)》适合作为电气与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教材,可作为研究生相关课程的参考教材,也可供从事电子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本教材由赵家升、杨显清、杨德强编著。
      导语: 《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第2版)》从电磁兼容基本概念入手,由“电磁干扰三要素”中的“干扰源”和“传播途径”展开,介绍干扰源的特点及性质,分析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进而讨论电磁干扰控制原理及控制电磁干扰的“三大技术(接地、屏蔽和滤波)”,最后介绍电磁兼容预测分析及电磁兼容性测试技术。使读者对电磁兼容的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日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电磁兼容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教材由赵家升、杨显清、杨德强编著。
      目录:第1章 电磁兼容概论 1.1 电磁干扰及其危害 1.2 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 1.2.1 电磁兼容的含义 1.2.2 基本电磁兼容技术术语 1.2.3 电磁干扰效应 1.3 电磁兼容学科的研究领域 1.4 电磁兼容的研究方法 1.4.1 电磁兼容学科的特点 1.4.2 电磁兼容的实施 1.4.3 电磁兼容研究的几个重要发展趋势 1.5 电磁兼容性标准概况 1.5.1 电磁兼容性标准的基本内容 1.5.2 国内外电磁兼容性标准简介 1.6 电磁兼容计量单位和换算关系 习题第2章 电磁干扰源 2.1 电磁干扰源的分类 2.2 自然电磁干扰源 2.3 人为电磁干扰源 2.4 电磁干扰源的基本性质 习题第3章 电磁干扰的耦合与传播 3.1 电磁干扰的传播途径 3.2 传导干扰传输线路的性质 3.3 传导耦合分析 3.3.1 电阻性耦合 3.3.2 电容性耦合 3.3.3 电感性耦合 3.4 辐射耦合分析 3.4.1 电基本振子的辐射 3.4.2 磁基本振子(磁流元)的辐射 3.4.3 辐射耦合方式 习题第4章 接地与搭接技术 4.1 接地的概念 4.2 安全接地 4.3 信号接地 4.3.1 单点接地 4.3.2 多点接地 4.3.3 浮地 4.3.4 混合接地 4.3.5 转换接地 4.4 地线回路的干扰及抑制技术 4.4.1 地线回路中的电磁干扰 4.4.2 两点接地时的噪声电压 4.4.3 抑制地回路耦合电磁干扰的技术 4.5 电缆屏蔽体的接地 4.5.1 低频电缆屏蔽体接地点的选择 4.5.2 高频电缆屏蔽体的接地 4.6 屏蔽盒的接地 4.6.1 单层屏蔽盒的接地 4.6.2 双层屏蔽盒的接地 4.7 搭接 习题第5章 屏蔽技术 5.1 概述 5.2 电屏蔽 5.2.1 电屏蔽的原理和分析 5.2.2 低频电屏蔽效能的计算 5.2.3 电屏蔽的设计要点 5.2.4 多级级联电路的屏蔽盒结构 5.3 磁屏蔽 5.3.1 磁屏蔽的原理和分析 5.3.2 磁屏蔽效能的计算 5.3.3 磁屏蔽体的设计要点 5.4 电磁屏蔽 5.4.1 电磁屏蔽的原理和分析 5.4.2 单层金属板的电磁屏蔽效能 5.4.3 双层屏蔽的电磁屏蔽效能 5.4.4 薄膜屏蔽的电磁屏蔽效能 5.4.5 非实心型屏蔽体的电磁屏蔽效能 5.4.6 装配面处接缝泄漏的抑制 5.4.7 通风孔的屏蔽 5.4.8 观察窗口(显示器件)泄漏的抑制 5.4.9 器件调谐孔(有连接杆的操作器件)泄漏的抑制 5.5 电磁屏蔽设计要点 习题第6章 滤波技术 6.1 电磁干扰滤波器的特性和分类 6.2 插入损耗的计算方法 6.3 反射式滤波器 6.3.1 低通滤波器 6.3.2 高通滤波器 6.3.3 带通滤波器 6.3.4 带阻滤波器 6.4 电容、电感的高频特性 6.4.1 电容的频率特性 6.4.2 电感的频率特性 6.5 有源滤波器 6.6 吸收式滤波器 6.7 反射-吸收组合式低通滤波器 6.8 电源滤波器 6.9 滤波器的选择和使用 习题第7章 电磁干扰预测 7.1 电磁干扰预测的目的和作用 7.2 电磁干扰预测建模 7.3 电磁干扰发射机模型 7.3.1 基波发射模型 7.3.2 谐波发射模型 7.3.3 非谐波发射模型 7.4 电磁干扰接收机模型 7.4.1 接收机的选择性 7.4.2 基本接收通道模型 7.4.3 乱真响应模型 7.4.4 接收机互调 7.4.5 接收机交调 7.4.6 接收机减敏 7.5 天线模型 7.5.1 天线的方向性 7.5.2 全向天线的方向性图 7.5.3 定向天线的方向性图 7.5.4 发射天线-接收天线对的极化匹配修正 7.5.5 近场天线模型 7.5.6 发射天线-接收天线对的配置 7.5.7 天线扫描 7.6 电磁干扰预测方法 7.6.1 电磁干扰预测的基本步骤 7.6.2 分级预测方法 7.7 系统间电磁干扰预测 7.7.1 干扰预测方程 7.7.2 系统间干扰预测实施过程 7.8 系统间电磁干扰控制 7.8.1 频率管理 7.8.2 时间管理 7.8.3 空间管理 7.9 系统内部电磁干扰预测 7.9.1 系统内部电磁干扰预测流程 7.9.2 系统内部EMI预测实例 习题第8章 电磁兼容性测试技术 8.1 电磁兼容性测试项目 8.2 测试场地 8.2.1 开阔测试场地 8.2.2 屏蔽室 8.2.3 电波暗室 8.2.4 混波室 8.2.5 平行板线 8.2.6 横电磁波传输室 8.2.7 吉赫横电磁波(GTEM)传输室 8.3 常用测试仪器与设备 8.3.1 电磁干扰测量仪/电磁干扰接收机 8.3.2 频谱分析仪/电磁干扰接收机 8.3.3 线路阻抗稳定网络(LISN) 8.3.4 亥姆霍兹线圈 8.3.5 电流探头 8.3.6 功率吸收钳 8.3.7 信号发生器 8.3.8 功率放大器 8.4 电磁兼容性试验用天线 8.4.1 电磁兼容性试验用天线的特点 8.4.2 各种天线简介 8.5 电磁发射与电磁敏感度测量 8.5.1 一般要求 8.5.2 传导发射测量 8.5.3 传导敏感度测量 8.5.4 辐射发射测量 8.5.5 辐射敏感度测量 8.6 电磁兼容的自动测试技术简介 8.6.1 电磁干扰自动测试系统 8.6.2 电流传导敏感度自动测试系统 8.7 电磁干扰扫描装置 8.8 移动电话比吸收率(SAR)测试系统 习题参考文献
    •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

    • 暂无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