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文图书旗舰店 5
购物车0
首页 >  图书/音像 >  人文社科 >  政治/军事 >  《成吉思汗传》符拉基米尔佐夫传世经典!

《成吉思汗传》符拉基米尔佐夫传世经典!

商品号
177792501
非常抱歉,该商品已下架,您可以先看看下面的商品哦!

或者你也可以:

1. 联系商家找宝贝。

2. 在顶部搜索框重新输入关键词搜索。

3. 为你推荐更多你可能喜欢的商品,将在15秒后自动跳转。

商家信息

店铺总评分:5

  • 描述相符:5
  • 服务态度:5
  • 发货速度:5
浏览店铺 收藏店铺

我的足迹

    • 《成吉思汗传》符拉基米尔佐夫传世经典!

       

      ■编辑推荐


      蒙古学家符拉基米尔佐夫以科学的方法、充足的论证,客观看待成吉思汗的一生,纠正西方史学家对于成吉思汗的偏见——残酷、嗜杀,探讨其是非功过,尤其是褒贬不一的“西征”,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探讨,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本“详注版”在综合近代研究、东方史料的基础上,补充大量详细注解、背景阅读,对原文疏漏的史实进行补充和修正。
      全书含20幅地图及上百幅精美插画,收藏与阅读共美。


       

      ■内容简介


      《成吉思汗传》是蒙古学家符拉基米尔佐夫的一部力作。本书全面展现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风采,是一部既专门化又大众化的学术名著,客观生动地刻画了成吉思汗的个性、才智和思想,全书旁征博引,以充足的论证将历史展现成吉思汗的传奇一生,从其诞生的蒙古草原背景入手,记载其诞生、成长、婚姻、勃兴、建立帝国、主要战役、陨落等人生各重大阶段。该书史料翔实,通过深层次的分析探讨,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弗拉基米尔佐夫原著作品言辞精简,本详注版在原著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详细的注释及背景阅读部分,辅以大量战役地图及精美插图,以便读者理解。


       

      ■作者简介

      鲍里斯·雅科夫列维奇·符拉基米尔佐夫(1884-1931),前苏联科学院院士、东方学家、蒙古学家,一生著述约70种。作品包括《成吉思汗传》《西藏和蒙古的佛教》《喀尔喀卓克图台吉碑铭考》《蒙古的社会制度》《蒙古文学与哈尔哈方言比较法》《蒙古书面语与喀尔喀方言比较语法》《“五卷书”中的蒙古故事集》《蒙古——卫拉特英雄史诗》等。
      郭廷春,资深文字工作者,从事媒体工作近二十年。酷爱中国古代历史,曾致力于东北历史、风土人情的史料搜集及研究,主张历史风物与当今传袭相映照,以实地踏勘补充史籍的不足。曾担任《秘密战三千年》、《女真兴衰全史》等书的主力写作。
      蔡传亮,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中国古代史和北方民族史的资深爱好者,注重史籍研读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的史学研究。曾担任《秘密战三千年》一书的主力写作。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序论
      十二世纪的蒙古民族
      成吉思汗的童年时代
      初露峥嵘与美满婚姻
      成吉思汗的勃兴
      统一蒙古及与王罕的斗争
      与乃蛮部的较量,札木合的终局
      全蒙古民族的皇帝成吉思汗
      清除“珊蛮”阔阔出
      讨伐唐兀惕和乞塔惕
      成吉思汗相会耶律楚材
      从征伐金国到入侵西域
      征讨西域的发端
      三大战役与会见长春真人
      一代天骄的陨落
      成吉思汗的未竟事业
      成吉思汗的日常生活


      ■前言


      《成吉思汗传》是蒙古学家符拉基米尔佐夫的一部力作。它不是单纯的学术专著,并非只有搞相关专业研究的才能看懂,但同时也不是很平白的庸俗读物,作者的写作角度既专业又大众,易为普通读者接受。
      鲍里斯·雅科夫列维奇·符拉基米尔佐夫(1884-1931)是前苏联科学院院士、东方学家、蒙古学家,一生著述约70种。他的蒙古学造诣很深。相关作品除《成吉思汗传》以外,还著有《西藏和蒙古的佛教》(1919)、《喀尔喀卓克图台吉碑铭考》(1926-1927)、《蒙古的社会制度》(1934)、《蒙古文学与哈尔哈方言比较法》、《蒙古书面语与喀尔喀方言比较语法》(1929)、《“五卷书”中的蒙古故事集》(1921)、《蒙古——卫拉特英雄史诗》(1923)等。
      为了研究蒙古学,符拉基米尔佐夫在1908-1926年间四赴北蒙古、西蒙古考察语言、文化和历史,搜集了大量资料。而《成吉思汗传》写于苏联十月革命以后的四五年间,通过大量史实,生动翔实地勾勒出“一代天骄”戎马一生的印迹。符拉基米尔佐夫将成吉思汗勇武的个性、敏捷的才智与宏博的思想都融于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展现出一个接近真实的伟大人物丰满的历史形象。
      成吉思汗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无论是中外的史学家,还是政治家,乃至普通人,对他的评价或褒或贬,莫衷一是。但总体看来,对其正面评价占主要部分。
      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全真道掌教教主)曾在1220年向成吉思汗奏陈情表,道:“伏闻皇帝天赐勇智,今古绝伦,道协威灵,华夷率服。”并表示:“是故便欲投山窜海,不忍相违;且当冒雪冲霜,图其一见。”
      南宋赵珙在其著述《蒙鞑备录》中写道:“今成吉思皇帝者,……其人英勇果决,有度量,能容众,敬天地,重信义。”
      《元史》修订者之一明代的宋濂对成吉思汗也赞赏有加:“帝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灭国四十,遂平西夏。”
      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对成吉思汗也有好感:“(成吉思汗与忽必烈)以仁德著称,……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百年之间,其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是时四方无虞,民康物阜。”(《明太祖实录》)
      而民国史学家屠寄在肯定了成吉思汗的功绩后话锋一转:“独惜军锋所至,屠刿生民如鹿豕,何其暴也。”(《蒙兀儿史记》)
      孙中山对成吉思汗后代建立的元朝评价颇高:“亚洲早期最强大的民族之中元蒙古人居首位。”“元朝时期几乎整个欧洲被元朝所占领,远比中国最强盛的时期更强大了”。
      蒙古帝国伊儿汗国史学家志费尼说:“倘若那善于运筹帷幄、料敌如神的亚历山大活在成吉思汗时代,他会在使计用策方面当成吉思汗的学生,而且,在攻略城池的种种妙策中,他会发现,最好莫如盲目地跟成吉思汗走。”(《世界征服者史》)
      民国官修正史《新元史》柯劭忞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是:“太祖龙兴朔漠,践夏戡金,荡平西域,师行万里,犹出入户闼之内,三代而后未尝有也。”
      民国史学家张振佩称成吉思汗:“继往圣之绝学,奠百世之和平。”并说:“成吉思汗之功业扩大人类之世界观——促进中西文化之交流——创造民族新文化。”(《成吉思汗评传》)
      1939年6月,成吉思汗灵柩西迁途中到达延安时举行祭祀仪式,中共中央将成吉思汗正式尊称为“世界巨人”、“世界英杰”。
      《马克思印度史编年稿》中也谈及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为中国统一而战,祖孙三代鏖战六七十年,其后征服民族多至720部。”
      英国学者莱穆说:“成吉思汗是比欧洲历史舞台上所有的优秀人物更大规模的征服者。他不是通常尺度能够衡量的人物。他所统率的军队的足迹不能以里数来计量,实际上只能以经纬度来衡量。”(《全人类帝王成吉思汗》)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在《怎样对待世界历史》一书中说:“蒙古人在战场上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这并不靠兵马之众多,而靠的是严谨的纪律、制度和可行的组织。也可以说,那些辉煌的成就来自于成吉思汗的指挥艺术。”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至于怎样评价成吉思汗才算公正,想必读过此书后,每位读者自会做出评判。
      为使读者更浅近地阅读,本书增加了一些原著所没有的注释及背景阅读,现做以简单说明:
      一、书中一些地名人名,除惯见者外,大多据《元朝秘史》译写。而文中所引述的《元朝秘史》中的相关章节,则使用了余元盦先生在《成吉思汗传》(上海巨轮出版社,1949)中的译文。
      二、书中的专门名词尽量浅近通俗,同时为原著中所采用资料注明了出处。其中一些注释也参考了余元盦先生的译作。
      三、原著所引证中国资料部分,一些与中国史汉籍不符,或所引证史料并非出自原典处,附上中国史汉籍汉文原文,而民族文字部分翻译(如《元朝秘史》蒙文部分)亦录于注解。 

       

      ■文摘

      十二世纪,在中国和东突厥斯坦北部,包括现在的蒙古和西伯利亚南方地带这一广大疆域上,居住着许多游牧部落。这些部落大部分是蒙古民族(Mongols),但当时他们都不用这个称谓,“蒙古”这一称呼后来才为他们所采用。
      其实,蒙古民族的许多特质,尤其在语言学方面,可以证明其与突厥民族和满洲民族[通古斯(Tunguz)民族群]有密切关系。
      那时,蒙古民族祖先的生活,分成“氏族”(Omuk),再由氏族细分为“小氏族”(Yasun,或称“家系”)。几个氏族还可以合并成一个“部落”(Ulus ,或称“小邦”)。
      诸如这样的合并形式还有很多。之所以这样合并,有种种原因。有时候是因为他们当中产生了卓越的统帅,也有时候因为某一氏族由于各种原因而获得超群的权力和影响,于是就把众多氏族或部落结合在一起,完成政治上的统一。
      此外,因为氏族间关系密切,便逐步形成部落联盟。这种情形并不必采取一定的政治形式。这种联盟,只是氏族间基于血统意识或同一方言,以及共同的传统与制度而结缔。由此,一个氏族通过这种形式便能感觉到自己是大部族里的一部分。“氏族”对于“部落”(Ulus)或者“部落联盟”的关系,与各个“成员”、“家族”或“家系”对于“氏族”的关系相同。
      蒙古民族的“氏族”和“部落”,分为两个主要集群:草原游牧民、森林狩猎民。这两个集群操着同样的蒙古方言,不同的只是生活方式和文化水准。但这些部落人群心目中却没有感觉到他们是有共同起源的。也就是说,他们不承认自身是一个整体民族,也没有共同的种族名称。个别氏族(尤其是游牧民族)里为首的通常是一个贵族的家系,依据其身份,他们的领导者有不同的称号,包括:“把阿秃儿”(Bagatur,英雄、勇士)、“薛禅”(Sechen,贤者)、勒格”(Bilge,智慧者)、太子(T‘ai-tsi)、“那颜”(Noyan,统治贵族、官长)等。“部落”或其他“邦”(Ulus)的领导者,则冠以“汗”(Khan,kan,王)或“合罕”(Kagan,皇帝)的尊号。由于与具有高度文化的汉族帝国为邻,一些游牧部族的汗时常从汉人那里接受“王”的封号。总之,游牧的蒙古民族,因为与更文明的民族为邻,或者在十二世纪时占据着从前被后者所居住过的地域而受到不少影响,所以他们之间往往使用外族称号。除汉人使用的“王”和“太子”等称号外,唐兀惕语  (西藏语)“干布”或“札合干布”(Gambo或Djagambo),和突厥语的“的斤”(Tegin)、“必勒格”(Bilge)等称号也在他们中间通用。
      由于自身是古老的贵族苗裔,有些氏族易分支成新的“氏族”和“家系”。为了获得独立,这些氏族的“把阿秃儿”和“那颜”开始收揽能够使他们在广袤的草原上占领独立牧地的从臣和家将。蒙古游牧贵族和“把阿秃儿”、“那颜”等豪门氏族的目的有三:一是寻求便利的牧地(蒙古语为Nutuk,突厥语为Yurt),二是众多的属臣和从臣,三是奴隶。这些奴隶可以为他们看管牲口,也可以在贵族帐幕里充作仆役。其实,在“森林民”(Oi-inirgen)中,贵族的地位无足轻重,他们往往扮演着不起眼的角色。森林氏族常常拥立“珊蛮”(Shaman)做其首领,因为他们认为“珊蛮”能够和精灵“对话”,所以“珊蛮”便是氏族和部落领袖,其称号为“别乞”(Beki)。有时草原贵族社会里的成员也使用此称号。
      贵族下面的平民蒙古语叫“阿剌惕”(Arat,古代突厥语为Harachu),平民之下就是奴隶,或称“孛斡勒”(Bogul)。
      ——节选“十二世纪的蒙古民族”

      《成吉思汗传》符拉基米尔佐夫传世经典!《成吉思汗传》符拉基米尔佐夫传世经典!《成吉思汗传》符拉基米尔佐夫传世经典!《成吉思汗传》符拉基米尔佐夫传世经典!《成吉思汗传》符拉基米尔佐夫传世经典!《成吉思汗传》符拉基米尔佐夫传世经典!《成吉思汗传》符拉基米尔佐夫传世经典!

    •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

    • 暂无商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