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文图书旗舰店 5
购物车0
首页 >  图书/音像 >  人文社科 >  政治/军事 >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 1918-1937》呈现抗日装甲力量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 1918-1937》呈现抗日装甲力量

商品号
177791701
非常抱歉,该商品已下架,您可以先看看下面的商品哦!

或者你也可以:

1. 联系商家找宝贝。

2. 在顶部搜索框重新输入关键词搜索。

3. 为你推荐更多你可能喜欢的商品,将在15秒后自动跳转。

商家信息

店铺总评分:5

  • 描述相符:5
  • 服务态度:5
  • 发货速度:5
浏览店铺 收藏店铺

我的足迹

    •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 1918-1937》呈现抗日装甲力量

       


      呈现正面抗日装甲力量遗失之细节,多份档案尚属首度公开!
      娓述抗战时期中、日装甲力量历史沿革,以装甲兵种视角解读中国抗日战争糅合着血性与悲壮的另一面!


      编辑推荐:


          谈起“坦克”、“装甲兵”,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二战期间硝烟滚滚的欧洲战场。鲜为人知的是,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除德国外第二个组建独立坦克装甲师的国家。由于连年的战火致使这段历史的原始资料大量遗失,一些细节被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的两名作者潜心研究十余载,考证大量中日史料、当事人回忆录及遗存照片,编著了这套反映上世纪初中日两国装甲部队历史沿革的丛书。努力通过装甲兵这一单一兵种的视角,中国抗日战争糅合着血性与悲壮的另一面。


      作者简介:


          徐帆,1987年1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日两国装甲部队与武器装备的发展史、模型制作及民国时期中国国术发展史等方面有着较深入的研究。
          甄锐,1978年8月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军事及装备史学者,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特约撰稿人。著有《抗战中国坦克装甲车辆图鉴1924-1945》、《丹青难写是精神——抗日战争中国民党陆军单兵装备详解》等文章。并制作了大量中国抗日战争题材仿真比例模型及场景,代表作为《血战台儿庄之告急》、《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炮啸岳麓》、《重庆大轰炸》和《南京受降》等,中央电视台十套节目《人物》、《手艺》曾对其进行了专访,并制作了专题记录片。


      内容简介: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共两部。《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 1918-1937》讲述了中日两国从1922年初组建装甲兵到1938年前双方装甲部队交战的历史。即将出版的《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 1938-1945》将为大家呈现自1938年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前,中日两国装甲兵在中国及太平洋战区作战的历史。


      目录

      第一章 古代中国战车及近代坦克的诞生
      第一节 古代中国战车之概述
      第二节 世界古代战车与近代坦克的诞生

      第二章 早期日本装甲车辆的引入及开发(1918-1930)
      第一节 日本早期铁路与汽车工业的发展概述
      第二节 日本引进的首部战车—英国MK.IV型坦克(“四号”型重战车)
      第三节 日军参与的西伯利亚干涉作战及使用的部分机械化装备
      第四节 日本陆军战车队的创设(最初的战车队)
      第五节 日本国造装甲车辆的开发
      第六节 日本关东军

      第三章 早期中国装甲车辆的引入及发展(1922-1930)
      第一节 早期中国铁道及装甲车辆
      第二节 军阀混战时期的中国装甲部队

      第四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中日局部战争(1931-1933)
      第一节 国民政府中央军装甲部队之初建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
      第三节 天津事件
      第四节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作战情况
      第五节 “一·二八”淞沪战役(1932年1月28日-3月3日)
      第六节 日本陆军骑兵装甲车的开发
      第七节 兴安岭隧道战役
      第八节 长城抗战

      第五章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装甲部队之初期发展
      (1929-1937)
      第一节 中国军事留学生
      第二节 中国赴欧美军事考察团
      第三节 第一次国共内战之围剿与反围剿作战
      第四节 陆军骑兵师装甲车队
      第五节 陆军交通兵第二团战车营
      第六节 陆军交辎学校
      第七节 民国二十四年秋季大演习
      第八节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20日)
      第九节 绥远抗战之百灵庙战役(1936年11月10日-24日)
      第十节 国民革命军陆军装甲兵团

      第六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日本装甲部队发展
      (1932-1937)
      第一节 日本陆军新式装甲部队
      第二节 大岛军备考察团
      第三节 日军装甲列车的增强

      第七章 抗日战争初期(1937-1938)
      第一节 “七·七卢沟桥”事变
      第二节 平绥线东段战役
      第三节 平汉线战役
      第四节 忻口会战之雁门关、崞县、原平作战
      第五节 “八·一三”淞沪会战
      第六节 南京保卫战

      参考文献

       


      前言


           战车在人类战争史中的起源,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中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战车,那是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有图文记载的战车。对我们古老的祖国来说,战车的历史亦极其悠久——从夏、商的上古时期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在战争中使用战车这种装备了;到春秋战国时期,战车成为各诸侯国重要的作战武器之一,还形成了“车阵”这种独特的作战形式。然而随着战争武器和战术手段的不断变化,曾经辉煌的战车几经沉浮,逐渐被冷兵器时代速度更快且更灵活的战马所取代,一时间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在人类社会进入到近现代以后,随着热兵器时代的兴起,这种已被人们遗忘的作战利器又以全新的面目—坦克及装甲车辆的形式,重返历史舞台,并成为地面战场作战武器的王者。
          作为人类战争史中地面战场的主要突击兵器,现代战车(即坦克及装甲车辆)的存在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众所周知,现代坦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英国人首先发明并用于实战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成功借“闪电战”横扫西欧,还肆无忌惮地将铁蹄踏向苏联的广阔原野,让全世界见识到这种陆战突击武器的巨大攻击力。到如今,这位“陆战之王”已经家喻户晓,其发展沿革和经典战术已被世界各国军事学家研究得无比透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另一个主战场——中国战区及亚太战场却是个例外,由于主要参战国(中、日两国)的装甲战车技术落后,其战车发展史似乎被多数人遗忘。中国战车发展史更是鲜有问津——连年的战火致使其原始资料大量遗失,大量细节被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至今仍被许多文学作者误会,甚至曲解。鲜为人知的是,当时的中国是除德国以外世界上第二个成立独立坦克装甲师的国家,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00师也是继1935年德国组建三支机械化装甲师之后世界上第四支成建制的装甲师。
          为此,我和徐帆进行了历时十余年的艰苦研究,在收集了大量中日两国相关史料、当事人回忆录及遗存照片的基础上,编著了这套反映上世纪初中日两国装甲部队历史沿革的丛书。我们希望通过装甲兵这一单一兵种的视角,解读中国抗日战争糅合着血性与悲壮的一面……丛书分为两部。《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 1918-1937》讲述了中日两国从1922年初组建装甲兵到1938年前双方装甲部队交战的历史。即将出版的《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 1938-1945》将为大家呈现自1938年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前,中日两国装甲兵在中国及太平洋战区作战的历史。谨以此书献给那些在中华民族独立战争中付出鲜血与生命的英雄们!他们的功绩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由于本书所载内容图片资料少见,部分照片免遭战火已属不易,唯图片精度有所欠缺,乃本书之憾,望诸君谅解为感。


      文摘


      P476-478

      四 誓与南京共存亡!陆军装甲兵团战车第三连最终之战
         12月11日,南京城已处在三面被围的危急形势下,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令各部队作好巷战准备,并严令属下部队不得擅自撤退阵地。国军战炮分队战车连奉命配属于第83军(军长邓龙光)第156师(师长李江)麾下参加巷战。午夜12时,唐生智接到蒋介石所发的“侍参”撤退令:“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之要旨也。”在12日凌晨3时,唐生智召集南京卫戍副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参谋长周斓、廖肯以及参谋处第1科科长谭道平等人,商讨撤退问题,12日下午5时左右,唐生智召开师长以上的高级将领会议,宣布决定弃守南京,并发布“卫戍作命特字第一号”撤退命令,全文如下:

         ◎12月12日15时于首都铁道部卫戍司令部
         一、敌情如贵官所知。
         二、首都卫戍部队决于本日(12日)晚冲破当面之敌,向浙、皖边区转进。我第七战区各部队刻据守安吉柏垫(宁国东北)、孙家铺(宣城东南)、杨柳铺(宣城西南)之线,牵制当面之敌,并准备接应我首都各部队之转进。芜湖有我第76师、其南石炮镇有我第6师占领阵地,正与敌抗战中。
         三、本日晚各部队行动开始时机、经过区域及集结地区,如另纸附表规定。
         四、要塞炮及运动困难之各种火炮并弹药,应彻底自行炸毁,不使为敌利用。
         五、通信兵团,除配属外部队者应随所属部队行动,其余固定而笨重之通信器材及城内外既设一切通信网,应协同地方通信机关彻底破坏之。
         六、各部队突围后运动务避开公路,并须酌派部队破坏重要公路桥梁,阻止敌之运动为要。
         七、各部队官兵应携带4日炒米及食盐。
         八、予刻在卫戍司令部,尔后到浦镇。
         ◎右令。
         计附表第一、第二两纸。
         附表第一为“南京卫戍军突围计划”,其内容为:
         (一)74军由铁心桥、谷里村、陆郎桥以右地区突围,向祁门附近集结。
         (二)71军、72军自飞机场东侧高桥门、淳化镇、溧水以右地区向敌突围,向黟县附近集结。
         (三)教导总队、66军、103师、112师自紫金山北麓、麒麟门、土桥镇、天王寺以南地区向敌突围。教导部队向昌化附近集结,66军向休宁附近集结,103师、112师向于潜附近集结。
         (四)83军于紫金山、麒麟门、土桥镇东北地区突围,向歙县附近集结。
          以上各部队突击时机为12日晚11时后开始,但83军为13日晨6时。
         (五)第2军团应极力固守乌龙山要塞,掩护封锁线,于不得已时渡江,向六合集结。
         (六)36师、宪兵部队及直属诸队依次渡江(另有渡江计划表),先向花旗营、乌衣附近集结,但36师应掩护各部队渡江(后),然后渡江。

          在书面命令分发后,唐生智又下达了口头指示,规定第87师、第88师、第74军及教导总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向滁州集结。”最终导致计划中规定的由正面突围的部队除广东系的第66军及第83军大部按命令实施突围外,其余各军、师均未按命令执行,全都蜂拥至南京下关进行渡江,致使当时下关的运输力量完全无法承受。
          同日傍晚,战炮分队张营附通知战车连连部侦察班长何嘉兆南京弃守的消息,以及战车部队应于当日晚8时起由邵百昌指挥,为渡江序列内的第二梯队,从下关码头渡江撤向津浦码头集结,而无法撤离的装备则一律破坏掉。随后,何嘉兆通知战3排在中华门附近作战的战车部队撤回交通部待命。之后在张营附的指挥下,战车连第1、3排先行向下关挹江门附近撤退。12日晚,尚在光华门战壕边阻击日军的战2排1辆坦克才知道前线部队已经开始撤退的消息,于是也随第88师余部官兵撤向下关。随后,战车连在向下关撤退的途中遇上了乘坐三轮摩托车撤退的教导总队辎重营营长郭歧,并将其一路护送至挹江门附近。而挹江门附近此时已经是挤满了准备撤退的中国军队,由于撤退命令传达的迟滞,在挹江门维持渡江秩序的国军第36师未得到最新的命令及部署,故守门士兵不允许未经批准的部队撤出挹江门,并开枪加以制止蜂拥而来的溃兵,双方发生冲突,导致场面十分混乱,战车连也在准备出挹江门时,遭到了守军第36师的鸣枪阻拦,在张营附的指挥下,战车连坦克转动机枪塔一阵射击将挹江门城门楼角击毁,一时间吓住了守门的士兵,战车连便乘机加油强行冲击挹江门,将堵塞城门的部分沙袋撞毁后冲出城门,后面的人群也随坦克蜂拥而出,拥挤之下不时有人被挤倒踩死,这时殿后的战车连坦克也压过被踩死的人群尸体冲出了挹江门,此时,两辆停置于城门洞内的军用卡车也被坦克撞毁并引发了大火,战车连在浓烟火海中到达了下关江边的海军码头附近。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 1918-1937》呈现抗日装甲力量《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 1918-1937》呈现抗日装甲力量《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 1918-1937》呈现抗日装甲力量《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 1918-1937》呈现抗日装甲力量《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 1918-1937》呈现抗日装甲力量《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 1918-1937》呈现抗日装甲力量

    •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

    • 暂无商品咨询